565net必赢客户端
565net必赢客户端
院长信箱
应用维护中!
学院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现任领导
媒体视角
实验教学
师资队伍
博士教授
专业教师
行政人员
学科科研
成果获奖
教师作品
本科教育
招生工作
专业设置
培养方案
认证专题
毕业设计作品
课程作品
研究生招生
招生动态
硕士点介绍
考研参考书
硕导风采
继续教育
教师培训
社会培训
合作交流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
下载专区
课表
学生名单
常用表格
资源下载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现任领导
媒体视角
热点信息
565net必赢客户端优秀...
2021年三类学科竞赛信息“大...
2021年三类学科竞赛信息“大...
“宋韵南戏——中国画创作研...
565net必赢客户端召开全体硕士...
565net必赢客户端召开2024-2025...
媒体视角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媒体视角
温州都市报:王伯敏:忘不了温州的好山好水
发表时间:2010-12-17 编辑: 浏览量:次
王伯敏:忘不了温州的好山好水
2010-12-16
今天的565net必赢客户端是由温州师范学院与原565net必赢客户端合并组建而成。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33年地方先贤黄溯初先生创办的浙江省立温州师范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又先后融入了瑞安师范、平阳师范、温州教育学院和温州幼师等。悠久的历史,雄厚的师资,滋润着当年的学府。因而从这里走出了不少名家。
王伯敏先生就是当年温州师范学校的教师之一。
王伯敏,1924年11月14日生于黄岩县长浦茅林村一户雇农家庭,因遭水灾,父母将他卖给了温岭县城的王家。他自幼天资聪慧,6岁入私塾,课余常摆弄家藏书画,11岁作《石夫人图》。后有《松鹰图》首次参加全县画展。20岁后在乐清私立乐成初级中学(乐清中学前身之一)和乐清师范学校任教。
1946年,他考入刘海粟任校长的上海美专西洋画系,毕业后,北上考入由徐悲鸿任校长兼班主任的北平艺专研究班,并拜黄宾虹为师,成为虹庐弟子。1948年秋南归,任温岭师范学校国画、语文教员,并与中共浙南游击队取得联系。他一边教书一边从事革命工作。温岭解放后,他被任命为温岭县人民政府首任文教局长,岁末赴乐清中学任教,1950年春调温州师范学校任教。1952年调杭州到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执教,直至2005年离休。历任浙江美术学院副教授、教授、美术学博士生导师、杭州画院院长,杭州大学兼职教授、敦煌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顾问等职。中国美协授予他“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称号。
半个多世纪以来,王伯敏先生一直从事美术史学的研究,著作甚丰。有《中国绘画史》、《中国版画史》、《中国绘画通史》、《中国版画通史》、《中国美术通史》、《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及《敦煌壁画山水研究》、《山水画纵横谈》等62种著作出版,有的填补了我国乃至东方美术史研究的空白,有的被国外学者翻译、出版,成了20世纪下半叶中国美术史学科研领域的杰出带头人。当他出版《中国绘画史》、《中国绘画通史》、《中国版画通史》等三部美术史著作时,书法泰斗沙孟海称他为“三史罕人”,以示敬意。如今堪称“六史罕人”。另外,他有230多篇论文发表,饮誉海内外。王伯敏曾受到国务院嘉奖,获三个国家级图书奖和几十个省、部级奖项。2009年荣获“国家首届美术终身成就奖”。
采访对象:王伯敏 著名美术史论专家 中国美院教授 博导(简称王)
专栏主持:金辉 本报记者 (简称金)
王伯敏是台州人,但与温州的缘分不浅。坐落在565net必赢客户端南校区的校史馆陈列了学校早期办学时的教具、功课表、校办刊物,历任教师的科研成果以及学校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在展厅我们可以看到王老先生的照片和著作样本,以及当年温州师范学校聘他为教师的证书……
我对王老先生的温州情缘颇感兴趣,于是来到了杭州西子湖畔他的家中。王家客厅的书架上一溜摆放着他的所有著作,如同书山书海。对着厅门的大墙上,还挂有一幅潘天寿、吴弗之、诸乐三、徐邦达等名家合作的秋花图。王老先生年已耄耋,耳重失聪,他的大儿子王大川特地赶来协助我采访,有时听不明白,我们便采用笔谈。采访中,他还起身去到书房搬出1947年冬至1948年冬《温州日报》的剪报,剪报整理得整齐有条理,其中有他年轻时发表在副刊《新艺》的有关美术创作的评论文章。当时《新艺》由浙南地下党、木刻家张怀江主持,以浙南地下党的说法是党在报纸上找到了一块“阵地”。掸开历史的尘封,老人脸上绽出青春年华的美好回忆。
忘不了温州山水
金:在温州有不少人知道您,特别是美术界,他们对您非常敬佩,有的甚至把您当成温州人。我想,这里有从您的学术著作中得到滋养后的敬仰,也有当年您在温州时与他们结下的友谊。能谈谈当年在温州时的情形吗?
王:几十年没回温州了,可我忘却不了温州的好山好水。记得我20岁时还在温岭中学读高中,因为国民党政府抽壮丁而辍学,先去天台育青中学平镇分部任教,1944年到乐清的私立乐成初级中学(今乐清中学前身之一),当美术教师。乐中的校长赵烈,人瘦瘦的,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做起时事报告来慷慨激昂,有声有色。1945年春节,因日寇侵占乐清县城及县西大部分地区,赵校长只身前去虹桥聘请教员,逢日寇突袭虹桥,不幸中弹受伤,躲藏在阴沟里,后被日寇发现,遭刺刀活活刺死,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一年之后,我已转到乐清师范任教,因抗战,学校已经迁到雁荡山,词人夏承焘先生也在那里任教,因此与他有缘相识。记得我与夏先生一起夜游大龙湫,写了一首诗:“好句前人得,风光吾辈同。一帆峰下路,长在月明中。”其中“风光吾辈同”、“长在月明中”为夏先生的联句。我们同登雁荡的百岗尖,那时我会弹琴,他在《天风阁日记》中,还为此记上一笔。
金:您与温州的结缘有两个阶段。在乐清是一个阶段。后来您到温州师范学校任教,那是新中国诞生之后了,是不是这样?
王:是的。抗战胜利之后,我离开雁荡去了上海、北平求学。1948年7月底,我南返,在温岭师范任教。同时与浙南游击区的党组织联系上,在党的领导下参加了解放温岭的工作。温岭解放后,我被分配在县政府的文教部门,担任局长。
至于到温州师范学校任教,那是1950年2月的事,从乐清中学调到温州师范,那时温师校址在郑楼,学校设有艺术师范科,国画教师有金作镐,音乐教师有林虹。当时温州师范,就是我们三个艺术教师。我们的活动范围不仅在学校,还常去平阳、瑞安甚至到温州市区参加宣传活动。
那时,我收集了若干首平阳的民歌,也收集了多幅平阳和瑞安的民间剪纸。1952年,我把这些民歌作了整理,写了一篇评价文章,发表在温州报刊上。这些民歌都是反映旧社会老百姓的穷苦生活。其中一首:一顶轿,两人抬,三人开路,四人保镖,九人气喘喘,轿里扇摇摇。
我还记得,新中国成立后,温州召开第一次文代会,我算是筹备委员之一,为此事忙了一阵子。这时,温州准备调我到市区,不久华东军管会文化部调我到杭州了,在中央美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院)任教,我才离开温州,在美院任教53年,直至80多岁才离休。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仍想念温州啊!
忆不完身世悲欢
金:当年温州、台州、丽水同属温州地区管辖,后来才分开的。您的老家黄岩、温岭当年也属温州,所以听起来格外的亲切。
听说您年幼时便创作画作参加温岭县的比赛获奖,崭露头角。当年是怎么喜欢上画画的,一定有故事吧?
王:我学画学诗都学得早。6岁入私塾,启蒙老师林子谦秀才赐予学名王伯敏,使用至今。此外,我的宗兄王宗莲,也是老秀才,他能诗能画能种花能弹琴,我都跟着学起来。12岁作诗《登石牛岭》:“三月西城外,烟笼岭下川。石牛无介事,日日卧山巅。”那时,还与同学合作了一幅《石夫人图》,受到了校长的嘉奖。后来就有了《松鹰图》首次参加全县画展,并受奖。
那时我的古琴和琵琶弹得不错。夏承焘先生曾经在1945年5月6日的日记中记载:“过伯敏处,看作画,颇跃然欲学山水自娱。夜在陈适处,听伯敏弹琵琶。”后来琴不弹了,这是我忍痛割爱,目的是把学琴的时间省下来,让给美术史研究。在少年时,学做诗的劲头挺高,天天读唐宋人的诗,小孩记性好,到现在像李白、杜甫及陆放翁的诗,还能背上近百首。
金:您的身世与著名金文大家、华东师大教授戴家祥先生相似,他也因家贫从瑞安卖到瓯海,后来也是用功读书成名成家。听说您还去寻找生母,这个故事肯定是很动人的吧?
王:我出生于黄岩县长浦茅林村阮家,乳名四豆。是年茅林遭特大水灾,冬天又遇大雪,父母迫于生计,不得已,将出生才几个月的我卖给温岭县城的王家,改乳名为梅儿。“文革”中,养母告诉我,我的出生成份应该是贫雇农,并将我被卖到王家的经过告诉了我。而后我便开始寻母,几经周折,终于在1973年冬找到了生身母亲。那时,老母已经85岁,过去她曾有过一段乞讨的生活。见到生母并与哥哥姐姐团聚时,有悲苦的回忆,也有欢乐的场景。事后我作《长浦吟》内有云:“老母问儿知也未,当年大雪万家饥。”又一首云:“一村喜我团圆日,舞起双狮又滚龙。”
掩不了黄师恩情
金:您是现代杰出国画大师黄宾虹先生的入室弟子,今年是他诞辰145周年。有人说,黄宾虹生前曾有20多位弟子,其中3人最有成就:北京山水画家李可染,大黑山水,得宾翁墨法;南京书法大家林散之,笔走龙蛇,绵里藏针,时人称草圣;第三位便是您老,著作宏富,为当代著名的美术史家。如今您也是耄耋之年,黄宾虹先生对您一生影响最大是吗?
王:是的。1946年,我离开乐清师范考入上海美专西洋画系,毕业后,考入北平艺专研究班。就在北平读书期间,我拜黄宾虹先生为师。当时一位叫黄震寰的老先生,他帮助我备毛毯、带红蜡烛去拜师的。那是1947年12月18日,先贤有云:“师从不是寻常事”,所以特别牢记。那天,黄先生、师母都说,抗战胜利了,不时兴作揖跪拜了。因此,把红毛毯、红蜡烛放在了一边,没有跪拜,只是磕了磕头。
黄宾师影响了我的一生。他的言传身教使我终生受益。后来他居住在杭州栖霞岭,我时常去请教他,还带上我的《中国画史稿》油印本上门求教,黄先生给了八个字:写史要实,论理要明,成为我研究美术史的箴言。在我的晚年编辑出版了一部十卷本的《黄宾虹全集》。
写不尽洋洋巨作
金:有人把著作出版较多的人,誉为“著作等身”,您老的著作不仅“等身”,着实超过。您出版的62部著作,千余万字,真是洋洋大观啊。不知您的重点放在哪一部?为什么?
王:我一生的专业是美术史研究,我有7部美术专史出版。自我比较,工夫做得比较踏实一点的是《中国绘画史》,在海内外影响较大的是《中国美术通史》和《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
1948年春在北平写的《中国画史稿》,1950年在温州师范,以钢版油印,由黄庆洲先生抄本。该稿15万字,22部,每部5本,这与温州也算一份缘,可惜在“文革”时散佚,至今只存一本。
金:有道是“诗言志”。我早就听说您老作诗有绝活,可用二十四种音节念每一个字,浙江大学中文系为您开设了专题讲座。还出版了《柏闽诗选》。您有言志诗吗?
王:我非诗人,但喜欢诗。往往于读书、作画、看山到了会心时,诗句便脱口而出。我写过好几首言志诗,1994年当我70岁时,写过《生日自况》:作画著书鬓未斑,煮茶夜坐自安闲。而今犹幸如松健,昨日又登齐鲁山。做诗,有时自遗,1972年,岁月艰难时,我却苦中作乐,吟诗道:“斋中万卷书嫌少,门外千竿不厌多。雨霁钱塘花似锦,更深作画又吟哦。”
(此稿在采写中得到林虹先生的帮助,顺致谢意)
相关链接:http://dsb.66wz.com/html/2010-12/16/content_802516.htm
上一篇:
温州都市报:服装企业向温大美院捐赠实践物资
下一篇:
浙江日报:别样的推销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
地址: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 电话:0577-86689190 E-Mail:
msxy@wzu.edu.cn
版权所有 ©
565net必赢客户端-www.565net.com|官方网站